企业降本增效之前,先搞清楚降什么本,增什么效

近年来,面对严峻的外部和内部经营环境,为了度过难关,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转向最基本的技能——成本控制。

通常而言,企业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,主要以“人、物、财”组成。随着各企业成本控制力度的增强,人力上的“去肥增瘦”、财力上更多“聚焦主营业务”、物力上的“节衣缩食”成为了各企业成本控制的可选动作。那么,面对降本增效,企业到底是选择“人、财、物”三种生产要素都进行优化,还是选择一种就可实现有效“降本增效”呢?

找到这个答案之前,需要先搞清楚,本指的是什么,效又是什么,降本增效的本质又是什么?

本与效

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一般分为两大类:硬性成本、软性成本

  • 硬性成本,即与生产经营效率直接相关。这类成本的投入会直接影响在业务产出和经营结果,比如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线建设、制药企业的研发和生产、软件SaaS行业产研及交付团队规模等,属于相对固定的成本。
  • 软性成本,即可能会间接影响企业经营结果,但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成本。这多数为企业的费用支出,如连锁经营企业的日常运营支出,工程项目企业的差旅和日常耗材支出,还有办公经营场所的租金、办公用品的开支等,属于随时可调整的成本。

此外,数字化时代,多数高成长企业的成本还会囊括如IT资源成本、数据成本这类成本。

综合来看,降本增效的本,指的是企业非必须投入的成本和可优化成本,不会让企业经营受影响

再来说“效”。一些毛利较高的企业为了让净利润也获得提升,有时候会选择缩减人力,但如果对各业务线经营情况了解不透彻影响绩优业务发展,降本动作最终也不能真正反应在经营结果上。而企业如果单纯的把增效理解为“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”,最终会因为员工超负荷工作状态的蔓延,体验不佳反而持续低效运转。所以,“降本增效”的“效”,不仅仅代表效率,还有效益,两者缺一不可。

由此可见,增效降本的本质是可持续的效益和效率的提升,所带来的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,最终映射于企业总体收益的结果上。

然而,市场寒冬下,企业面对降本增效时难免自乱阵脚。因此在做法上,当硬性成本的缩减难以判断从哪里缩、缩多少时,多数企业会选择优先降低软性成本投入,用精细化管理的思维做突破,并试图通过流程优化实现管理和模式优化的同时,为企业的硬性成本投入提供有力依据。这种降本增效的尝试非常适用于低毛利但高度流程化的企业。

软性投入该怎么做精细化管理

作为企业软性投入的重要组成,费用项已成为企业加码降本增效的重要发力点。但类目繁多、流程复杂的费用管理需要面对越来越多挑战。在员工侧,费用报销仍不可避免,同时员工费用支付的方式日趋多样,且均由不同系统管理,这些系统也并未打通,导致企业的费用支出流程不透明、数据相互割裂;在财务管控侧,因费用支出种类日趋繁杂、流程交叉复杂,财务费时费力,而仅依托信息化进行事后费控的这一传统模式,并不能帮助企业挖掘降本增效盲点。

为了进一步实现企业费用支出更透明、更高效,管理更可控,分贝通率先推动企业费用管控模式从传统事后费控向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全流程管理转变。分贝通构建了“商旅+费控报销+对公付款”的一个平台,让费用“花到哪,怎么花“更透明,资金”如何有效分配”更有据可依,从而为企业“解锁”更多降本增效的发力点。

员工在分贝通App内通过App付、虚拟卡付、网银付三种企业支付方式,完成商旅及用餐用车、办公采购、补助福利、备用金、员工报销等因公消费,可基本免除垫资、报销烦恼,企业则可通过一个平台让商务消费、补助福利、费控报销、对公付款四大高频场景的每一笔支出“一目了然”,无需处理大量繁杂的报销单据和发票的核验。同时每个场景都能实现从预算-管控-消费-分析的一站式闭环管理,不仅可实现企业随时随地获取可追溯的支出数据,还能为支出的有效管控和资金的合理调配提供有力参考。如今,分贝通已帮助服务企业每月平均节省开支20%,更能通过多维数据穿透能力,为企业软性投入的精细化管理提供细致且有建设性的决策依据。

软性投入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企业打破穿透思维,积极拥抱创新工具,并让它成为加速企业穿越发展周期、降本增效的新动能。